年,时任清政府直隶总督的袁世凯和两江总督张之洞向皇帝上书,要求废除科举,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,用科举制度的考核标准已经无法选择出对朝廷真正有用的人才。
年7月,为了庆祝慈禧太后的七十大寿,于是增加了最后一届恩科考试,隔年清廷便宣布了废除科举,在这次考试中,来自河北肃宁县的刘春霖考中了状元,这位生于乱世的末代状元,又将迎来怎样跌宕起伏的人生?
靠字为生的末代状元
时代的一粒沙子,落在一个人的头上,就是一座山。
这句话用在刘春霖的身上简直再合适不过,作为状元,他的才华是毋庸置疑的,如果早生一段时间,靠着这个状元身份飞黄腾达、光宗耀祖也不是什么难事,但是作为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状元,刘春霖的身份就显得有些尴尬了。
按照明代沿袭下来的惯例,每一届进士被录取后,政府都要出资为他们在北京文庙立碑纪念,但是到了刘春霖这一届,清政府正为了国内轰轰烈烈的革命忙的焦头烂额。
这个即将走向末路的王朝自己都是泥菩萨过江,加上科举制度废除在即,因此到了最后,竟然没有官员过问此事。
中国人做事向来讲究师出有名,面对这种情况,刘春霖和几个中了进士的人一合计,既然政府不给我们立碑,我们就自己立一个,于是几个人凑了一份钱,给自己立了一块题名碑。
这块立在北京孔庙的最后一通进士题名碑,就像一曲挽歌,见证了存在一千三百多年的的科举制度的消亡。
时代总是会前进的,这就意味着总有人和事物要被时代不停地淘汰,制度是死的,被淘汰了就自然而然地从这个时代消失,但是人却是活的,被时代淘汰的人只有自己想办法去适应新的时代,才能继续生存下去。
刘春霖高中状元后,朝廷授予他翰林院修撰的职位,他也深知时事易变的道理,不愿留在国内守着这顶旧乌纱生活,便在不久后申请留学,进入东京政法大学深造。
年,刘春霖回国,他担任了保定高等学堂监督,这个职位相当于今天的校长,年,他继续当选为直隶省议员,接着又当选为资政院议员。
当时的清王朝已经穷的叮当响,加上本身清朝的俸禄就不高,如果仅仅靠着这点“工资”养活自己和家人,实在是有点异想天开,所以当时的很多官员都会搞一点副业以维持生计,刘春霖当然也不例外,他靠着自己的一手好字,将自己的温饱问题完美解决。
科举考试是十分重视书法的,因此作为状元,刘春霖的书法水平本来就不差,加上书法本身就是刘春霖的一项爱好,他从小就喜欢写字,尤其是写小楷,他的字清秀挺拔,又柔中带刚,颇具风格。
在考中状元的前几年间,刘春霖住在北京准备科考,他受到一名王爷的引荐,为慈禧太后抄写佛经,由此打开了自己在书法界的名气。
考中了状元过后,刘春霖的好友雷雨琴便将刘春霖书写的几本经文带到上海去石印,做成了字帖,这些字帖都是之前刘春霖给慈禧太后抄写的佛经,这几本字帖一出版,就大卖特卖,根本不愁销路。
刘春霖见状,就又出版了几本自己写的小字帖,也很受市场的欢迎。
年,他将自己殿试那场考中状元的文章重新整理后,用工笔小楷写出,然后印刷出版,取名《殿试帖》,销售极快,许多人就算不练字,也因为想看看状元的文章慕名而来,选择带一两本回去,《殿试帖》前前后后印刷了三次。
因为刘春霖的字帖销路太广,根本不愁卖,便有人打起了歪主意,私自翻印刘春霖的字帖在市面上售卖,老话说无奸不商,百年之前就有了盗版书籍的说法,于是雷雨琴向清政府提出请求,让政府保护字帖出版的权益。
为此,清政府在年专门出了一则告示,警告不准翻印,告示中称:“据北京职员雷雨琴禀称:窃职存有甲辰科状元刘春霖所书……不准私自代人翻印,如敢故违,一经告发,定予究惩不贷。”
雷雨琴也没闲着,在给政府上奏的同时,还给即将出版的字帖分别备案,并且给字帖的第一页都印上自己的半身肖像,在最后一页还印上了八个字:版权所有,翻印必究。
从某种程度上说,这项举措还加深了人们对版权保护的认识,或者说刘春霖的字实在好卖,加上他的状元身份,放到今天就是一个牢不可破的品牌形象,当时就流传着一种说法,即“大楷学颜(颜真卿),小楷学刘(刘春霖)”,可见他在书法界的地位。
此时的刘春霖还不知道,在人生的后半段,卖字几乎成了他的主业,也成了他赖以生存的根本,在他晚年的时候,日本人抄了他的家,他从此变得一无所有,在逃亡之路上又重拾了这个老本行,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“卖字为生”。
新中国成立后,刘春霖的名字没有被人们忘记,他的所有书法作品和成就被载入中国书法大辞典,得到了世人的肯定。
书如其人刘春霖:清秀挺拔,柔中带刚
在书法界,刘春霖的确算是春风得意,但是在人生的道路上,这位末代状元却时常感到迷茫和愤慨。
辛亥革命过后,刘春霖一度隐居在家,由于他末代状元的身份,又被邀请出山,担任中央农事试验场场长,刘春霖一度在北洋政府中担任了许多官职,处在局内人的位置,也让他看清楚了更多的东西。
他渐渐发现,即使封建的清政府被推翻了,这个接班的北洋政府也不见得有多好,甚至现在这个政府还不如之前的清王朝,中国陷入了军阀割据的混乱局面,刘春霖看到了政府的腐败无能、也看到了民不聊生。
刘春霖感到非常的愤怒,但他也明白,以他自己的能力,他是没有办法改变现状的,既然这样,索性来个眼不见为净,于是在年,刘春霖辞去了自己的职务,在北平隐居下来。
这样看来,刘春霖的个性倒有点像魏晋名士陶渊明,他忍受不下去官场的黑暗,因而选择退隐,但是纯朴的爱国情怀又让他始终无法做到真正地放下,因此退隐过后的刘春霖也时刻
转载请注明地址:http://www.abmjc.com/zcmbzz/3969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