张缙,字朝用,别号玉雪,曾任沧州知州,官至南京户部尚书,直隶沧州人。著有《玉雪遗稿》。

张缙曾祖张仲和,字逸庵,官至太原路总管,轻车都尉,因此在阳曲定居;祖父张守益和父亲张能皆以孙、子贵赠南京户部尚书,至张缙移居沧州。

张缙自幼颖悟不凡,且学习刻苦,就读私塾,每逢考试,总名列榜首。生平嗜学,手不释卷,昼夜不废。博览群书,涉猎广泛,星、历、医、卜、皆臻其妙,雅好吟咏,喜写作。于天顺六年()参加乡试,考中举人,成化五年()会试中式,进士及第,随之步入仕途。初任河南钧州(今禹州)牧,钧地民众大多顽劣而粗野,张缙以严治之,皆“敛手奉令”,因为丁母忧回家。后张缙任直隶河间府沧州知州。沧州居南北之冲,且雨水频繁漫漶,张缙每每多方赈救,民赖以安。有一权贵想要购买境内土地为庄田,张缙严词拒绝,权贵只好罢休。未三年,任浙江杭州府知府。张缙以廉政自持,部下因之对他敬信爱戴。他做知府八年,廉明仁恕,节约一切开支,为老百姓节省钱百余万,杭州人特别爱戴他,临走的时候杭州人把他的鞋子留下来提醒人们不能忘记他。又任山东布政司左参政,管东兖道事,驻扎寿张县。后调山东任参政,弘治六年(),河决张秋朝廷命平江伯陈锐、都御史刘大夏积极治理。刘大夏委令张缙任调度,他从中协调沟通,委曲求全,在弘治七年彻底消除了“河决张秋”发生的根源,取得了治黄保运的成功,山东地区的黄河两岸都受到益处。又修筑南望东堤,让兵卒在水涨时,分道挽船进行水道运输。接任通政使司右通政,提调沙河至德州一带河道,驻扎张秋镇。当时大水冲决之余,漕沟来不及清淤。张缙观察地形,相水缓急,顺水沟通,渐修疏浚,没有遗患。在决口的东岸用石块垒砌堤岸数里以图勿坏,在新筑堤坝上种植柳树。每岁夏秋水季疏导得以行无阻。

弘治十三年()八月,缙升都察院佥都御史,巡抚保定等地方兼提督紫荆关,整饬兵马以防寇掠,每次出兵都有收获,境域之内匪寇消失。弘治十四年四月,升右副都御史,正德元年()擢升户部左侍郎。

正德六年十一月,张缙任右都御史掌管漕运,对百姓造船的钱必须预支,漕卒必选精壮有力者补缺。当时刘六等强盗流窜到山东济宁,焚烧了多只粮船。张缙等人因此被停俸,同时被要求剿灭流贼,戴罪立功。张缙在杭州购得宋濂手订八编,正德八年,张缙总漕于淮时,命人翻录入刻,将原来的八帙展而大之为《宋学士文集》75卷。张本编定原则,以撰文时间先后为序。在朝制作,以翰苑为名,分前、后、续、别各十卷。正德十年,淮扬地区连年告饥,张缙上奏朝廷留若干万石粮米,救济了好多贫苦百姓。当时宦党刘瑾专权,对他不依附的就打击报复。正值南京户部尚书空缺,派张缙去补缺,随即找碴把他同尚书韩文同逮捕入狱。连同原来他奏请过改兑换制的问题,被指责为擅自改变先祖制度而被罢官除名。

张缙罢官路过沧州,“沧人留之,乃家于沧,入沧籍”。他从做知州、知府的基层官员一直做到高官大爵。他总能了解下情,体贴百姓,所以在他离任沧州时,百姓拉住他的车辕,卧道哭泣挽留他,后来他又经过沧州时,百姓迎着他的马首络绎不绝地欢呼。刘六起义军劫掠畿甸,沧州被围七日,城中士民想要和流寇讲和缓解祸端。和张缙商量,张缙说:“许诺和解就是把沧州城献出去,这是国法难容的事,我家三十多口誓死不降。”大家勇气倍增,以张缙之义相鼓励,共同在内城据守。极大地挫败了流寇的锐气,其围遂解。直到刘瑾被治罪诛杀,他才又被重新起用为补御史,仍像过去那样督察水道运粮,同时兼任剿灭淮南盗贼的职务。

张缙在此官职任上,与辽东、宣府边军合力,先破邳州之围,复有狼山之捷,历经10个月,剿灭了刘六等一伙盗贼。平定淮南盗贼后,皇帝赐玺书褒奖慰劳。

张缙“凡七疏乞休,不允”,回沧休养复疏,乃许之,仍复南京户部尚书致仕。张缙在沧州定居十一年,嘉靖三年()六月,在家病逝。有“凯歌图”“黄河十九咏”存世。由其子户部侍郎张夏葬于沧州运河西岸张家坟村。



转载请注明地址:http://www.abmjc.com/zcmbzz/4545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