河北日报记者张岚山通讯员李彦峰
前不久,中国建设银行盐山支行对全省首笔40万元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担保贷款进行放款,这笔贷款作为盐山县千童镇马元子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的启动资金,为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注入新鲜血液。
近年来,沧州市着力破解村级集体经济增收“老大难”问题,以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为目标,以村党支部引领合作社发展为路径,促进资金、资源、人才等各类发展要素向乡村一线集聚,助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。目前,全市农村集体经济收入5万元以上的村达到94.9%,10万元以上的村突破47%。
村党支部推动,农民自愿参加
农村要致富,关键在支部。沧州市始终坚持村党支部在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中的领导地位,充分发挥党组织政治优势、组织优势,把党组织工作融入产业发展、农民和村集体增收之中;始终坚持尊重农民群众意愿,发挥农民主体作用,充分保障农民群众的知情权、参与权、决策权和监督权。
“原来大家各吹各的号、各唱各的调,村里根本没有什么产业,自从党支部引领合作社发展以来,村里的产业发展起来了,我们也都成了股东,去年年底还有分红……”海兴县小山乡曹庄子村几位村民感慨地说。
“一开始我也不觉得合作社能赚钱,感觉是又回去‘吃大锅饭’。后来看见入社的农户赚了钱,我就有点着急了。”任丘市于村乡北陵城村村民史俊平介绍了他加入合作社的过程。经过向村支书了解,他得知合作社入了保险,即使赔了也有保险给分担一部分风险,这让他彻底打消了顾虑,当即决定把承包的6亩地入股合作社。
“我们通过换届建强了‘领头羊’队伍,把能干事想干事的人推出来,带着大伙勤劳致富。同时我们坚持以实际成果吸引群众,合作社效益好了,自然就带动更多村民入社,进而推动合作社发展。”青县木门店镇党委书记刘建中说,如今木门店镇各村集体经济得到发展,村民腰包鼓了,村党支部书记抓各项工作的底气更足了。
依法规范组建,依章有序运营
前不久,沧州市印发了村党支部引领合作社发展实施办法,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党支部的引领作用,提高农民群众的组织化程度,推动合作社依法组建、依章运营、规范管理。
肃宁县东是堤村为发展村集体经济,注册成立了肃宁县东是堤农业科技有限公司,通过“党支部+合作社+良种+公司+农户”的模式,引进富硒小麦种植技术,建设了加工厂房、自动化生产线和粮仓,形成集种植、加工、销售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。合作社从最初的32户村民试种,1年时间实现全村户全覆盖。年,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30余万元。今年,全村富硒黑小麦种植面积达到余亩、总产量20余万公斤。同时,东是堤村结合麦收连续举办“农耕文化”主题活动,吸引了大批游客,进一步扩大了富硒黑小麦产品的知名度。
盐山县千童镇马元子村利用贷款资金,以元每亩的价格,实现余亩耕地流转。去除土地流转费用和种子、化肥、农药、人工等成本后,每亩地年净收入将不低于元。“借助‘’模式,即村集体经济组织贷款40万元,流转村民土地亩以上,实现村民、合作社双方受益,村集体经济组织年收入10万元以上,参与土地流转、合作经营的村民成为股东,并组成股东大会,村‘两委’干部组成董事会。这一模式的应用,实现了农村土地经营权集中、土地规模化经营、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村民增收等多重效益。”盐山县千童镇党委书记张春辉说。
黄骅市齐家务镇西北村去年签约了中粮·西北村“农事服务+”联合生产模式项目。“该项目由中粮公司与西北村进行农业产业化合作,从事玉米、旱碱麦等农作物种植。西北村集体经济合作社以土地入股,中粮公司提供种子、化肥等生产资料,收获后销售给中粮。分配采用‘保底+分红’的模式。”齐家务镇西北村党支部书记蒋新立介绍,入社农户每亩耕地可获得元的保底收入,如果亩收入超过元,超出部分由农户和中粮公司平均分配,农户还可到基地参与农业生产获得报酬;村集体除每亩地可获得30元的协调费收入外,还可有偿参与到秸秆回收、粮食烘干等联合生产工作中,所得收入可为村里办实事。此外,省农科院全流程为合作社提供技术指导,进一步提高了集体经济发展效益。
多模式办合作社,村集体农户共同增收
沧州市在党支部引领合作社发展过程中,充分考虑资源禀赋、产业基础、发展差异,从实际出发,宜农则农、宜工则工、宜商则商、宜游则游。坚持积极探索、大胆实践、稳妥有序、规避风险,确保不增加村集体和农民负担,取得实实在在成效。
盐山县千童镇杨庄村通过党支部引领置业合作社发展,借助“1+N+1”模式,即1处村集体银耳种植车间+N处农户闲置房屋改造成银耳培养间+1支银耳种植服务队提供种植服务,实现了村集体和农户共同增收。
南皮县冯家口镇中上桥村党支部不断探索经济发展新模式,牵头成立了中上桥村股民经济合作社,组建中上桥村农业开发有限公司,坚持用改革创新思维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,调整农业产业结构。采用大型机械作业,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。落实旱作雨养政策,流转全村土地种植苜蓿,组建专业团队进行田间管理,多年实现持续盈利,平均每年为村集体增收近10万元。
“通过合作社流转土地种植红高粱,现在村里有钱办事了,老百姓更信赖党支部,人心比原来更齐,我们现在开展工作顺利多了。”吴桥县东宋门乡老贾村党支部书记蔡志彬说。
“我们村紧挨着县城,村里成立了劳务服务合作社,入社后不光工资比原来高,而且从不拖欠。”海兴县苏基镇马厂村村民王莉说。
沧州在推进村党支部引领合作社发展过程中,不断深入探索,创新出多种模式,有效破解了无集体资产村增收等难题。截至目前,全市实现村级集体经济空壳村清零,集体收入超5万元的村达个,超10万元的村达个。
(责任编辑:梁木)
来源:中国经济网乡村振兴
声明: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。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,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,我们将及时更正、删除,谢谢。邮箱
转载请注明地址:http://www.abmjc.com/zcmbhl/3943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