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续昨)杜甲着手拟定了供给书院的费用来源,由河间府及各属县分担,用于给“山长”(即校长)的“修仪银”(即薪俸)和学生膳食、纸笔的补贴,旨在形成书院运行的长效机制,“稽查有时,流算有据,庶可经久而无弊”。最后,杜甲还亲自撰写《瀛州书院碑记》,树碑记事,感叹河间“一郡之大”,必须有一个象模象样的书院,作为培育人才的“养士造士”之地,可以辈辈传承下去,以至于无穷。杜甲对河间历史文化的又一贡献,在于乾隆《河间府志》的编撰。河间首部府志编撰于明嘉靖十九年,但因年代久远,其参考价值不及清乾隆《河间府志》。清代初期,河间府领二州十六县,清雍正九年(年)升天津州为府,分河间府诸县,河间府只领一州十县。在明清各版府志中,乾隆版规模宏大、考证详实,至今仍是研究沧州各县市、河北阜城、山东宁津等地历史的重要参考资料。然而,当初这部《河间府志》的编撰,却是一波三折。乾隆《河间府志》河间府城图修志砸碑背后的信念与坚守乾隆十八年(年),河间知府王检主持纂修,此事刚刚开始而王检离任,继任知府杜甲继续编撰工作,数月后脱稿,不知何故并未刊行。乾隆二十四年(年)冬,杜甲又聘请“江南才子”黄文莲重为考证补订,等到成书之时,杜甲又辞官回家,最终由继任的河间知府达明主持刊刻印行。一部四十五万字的府志,竟由三任河间知府合力而成,在地方志的编撰史上也算少见。从乾隆十七年()六月来河间,再到乾隆二十五年()离任,倏忽间,杜甲已在河间待了八年。清代笔记集《扬州画舫录》记载了杜甲在河间的主要事迹,“立书院,修献王旧封,平魏阉祖坟,毁肃宁福田寺香火院”,这些事迹,大多在河间地方志资料中有所体现。“立书院”当然是指修建瀛州书院,“修献王旧封”当指杜甲指派人修缮献县东十里的“河间献王墓”和祭祀的“献王庙”。“平魏阉祖坟”与“毁肃宁福田寺香火院”当与魏忠贤有关。上世纪70年代,在肃宁县城东15公里的沃北镇大张庄村,曾出土一通《钦赐重修福田寺碑记》,为明代天启七年()给魏忠贤修建的生祠,规模宏大,兴盛一时。据乾隆《河间府志》记载,福田寺原为魏忠贤家祠,穷极土木、壮丽非常,待魏忠贤被抓后则改为寺院,但歌颂魏忠贤功德的石碑仍存。知府杜甲下乡布置抓捕蝗虫抗灾,经过张庄福田寺时见到此碑,“命人毁其石(碑)”,并且平了魏忠贤的坟。之后,杜甲作诗以记此事,感慨奸臣魏忠贤留下千古骂名,如今又被自己“毁碑平坟”,实在是魏忠贤的定数呀!由此可见,魏忠贤的奸臣害国形象,至清代仍为正直之士所不耻。乾隆《河间府志》中收录了杜甲的《过福田寺铲魏忠贤碑》诗,还有一位叫谢敬的官员作诗唱和,称赞杜甲“河间太守杜补堂,正气所发飞干将;长戈大斧斫碑倒,劲节再见御史张!”本文为《“文教知府”的河间故事》(二),未完待续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#个上一篇下一篇
转载请注明地址:http://www.abmjc.com/zcmbjc/604.html
转载请注明地址:http://www.abmjc.com/zcmbjc/604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