<

自小家境贫寒,又因患小儿麻痹症跛足残疾,肃宁县万里镇魏楼村村民魏宗恒从不抱怨命运不公,毅然在学校门口开起修车铺,靠自己勤劳的双手维持生计支撑起整个家庭。

“车子有问题你们就来找我,别不好意思,能给你们服务我心里就开心。”这是肃宁县万里镇万里完小门口修车铺师傅魏宗恒的口头禅。魏师傅说:别人修车想赚钱,我修车只想给路过的乡亲和孩子们带来方便,赚不赚钱都无所谓。

他诚实做人,诚信经营,8年来,无论时间早晚,不论是周边路过的村民,还是来回上下学的孩子,只要遇到自行车有问题,魏宗恒都是风雨无阻给大家修车解难。身为低保户的他,服务乡邻和学生的同时,还总尽力默默帮助着别人,感动乡邻,被乡亲们称赞为行为美、心灵更美的“修车哥”。

因为他的诚实守信,他有了幸福的未来,圆满的婚姻。魏宗恒感到自己真幸运,“我一个残疾人图什么?只要乡亲们心中有我就够了”。

魏宗恒今年64岁,因幼时患小儿麻痹症,左腿肌肉萎缩,只能靠双拐支撑行走。辍学以后,魏宗恒想出去打工,身体残疾的事实让他四处碰壁,在工厂打杂、做小工……为了谋生,魏宗恒做过很多工作,但由于行动不便,总是干不长久。

魏楼村是肃宁县最南端的一个小村庄,远离县城,地处三县交界,魏宗恒看到乡亲们饱受修理自行车不便之苦。一次偶然的机会,魏宗恒在一家自行车维修铺看到店里生意很忙,很多人在等着修车。这种对步行没有过高要求的技术活很快进入了他的视线。拿不出钱物拜师学艺,魏宗恒只能自己摸索,一辆亲戚家淘汰下来的自行车被他无数次拆了装,装了拆,成为他珍贵的试验品。遇上难题搞不清楚,他就悄悄跑到修车行去“偷师”。

“每次有不懂的到人家那里也不好意思问,只能装作是路过的,不经意间瞄上几眼,次数多了也慢慢地摸透了。”魏宗恒说,为了不让人家看出来自己在偷师学艺,他把方圆几十里内的车行都跑了个遍。

“我虽然身有残疾,但是我要靠我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,养活家人。”凭借着这样的信念,自行车、电动车的维修技术被他一个个地“啃”了下来。就这样,他在万里完小学校门口路旁边,开起了属于自己的小店——“残疾人修车铺”。

魏宗恒的维修时间是全天候24小时,无论是雨雪风霜,还是凌晨半夜,村民们的车子坏了,农具坏了,只要一个电话,他就到场。

“不宰生,不杀熟”,是他最基本的底线。他还承诺:“如果用了我提供的零配件,事后发觉收费比其他店高,退还全部费用”。

“不管你在什么地方,只要一个电话,他肯定会赶到帮你把车修好,‘修车哥’真是个好人。”村民李广元在村里卖菜,每天凌晨要赶到县城早市进货。

有一次冬天凌晨四点,外面还是漆黑一片,乡亲李广元到县城早市批发菜,摩托车在一个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空旷路边熄了火。零下4摄氏度,李广元急得满身大汗,慌忙中他拨打了魏宗恒的电话,魏宗恒二话没说,驾驶着电动三轮车,20分钟就赶到了,趴在冰冷的水泥路上修车。寒冷的黑夜、十来公里的路程、冻僵了的全身,魏宗恒却没有丝毫怨言。

“我没有想到他会同意到那么远的地方帮我修车,我给了他30元,他却坚持只收了4元钱。”村民李广元说。

“火花塞坏了,两个火花塞4块钱”,魏宗恒边解释边让李广元赶紧去市场批发菜,就自己打转车头回去了。李广元说,像这样的情况遇到过好几次,魏宗恒总是毫无怨言地有求必应。

此类例子太多太多,数不胜数,魏宗恒记不清了,但都印在人们心中,每每此时,乡亲们的首选总是那个值得信赖的路边“实诚修车匠”。

“我们村不管是大人或者小孩都知道他的电话号码,很多外地人都能准确地说出他的号码,车子坏了打这个号码准没错。”村民魏占进如是说。

困难家庭、残疾人来修理农具和车辆,魏宗恒都免费提供服务。过路客有时不方便,车辆坏了,只要一个电话,他立马就到,有时钱都不收……如今魏宗恒成了当地村民们眼中的“红人”,人们常说“有难事,找老魏!”

图文:刘巨雷

原标题:《“有难事,找老魏!”肃宁这位身残志坚的“修车匠”就是这样实诚……》



转载请注明地址:http://www.abmjc.com/zcmbjc/9975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