河北肃宁,孕育过三位历史名人:两状元一太后。
#周末探秘#河北的魅力绽放——走进肃宁,历史与现代的交汇点#新时代河北风采#肃宁县,沧州市的一颗璀璨明珠,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承载着34万多人的活力。
京九朔黄铁路交织于此,成就了"中国裘皮之都"的美誉。从秦代武垣县的古韵,到东汉的变迁,隋唐时期的繁荣,直至宋辽金元的更迭,肃宁的名字见证了历史的足迹。
明清以来,它始终隶属于河北,历经沧桑,如今成为沧州市的一份子,继续书写奋进新篇章。来吧,一起探索这片古今交融的美丽之地!
在河北省肃宁县的腹地,矗立着一座历史的见证者——武垣城遗址,被列为国家级瑰宝级保护单位。它坐落在县城东南7.8公里的垣城南村,古城结构独特,内外双层,均为正方形布局。
外城规模宏大,周长1.75公里,占地近3平方公里,尽管岁月侵蚀,西、北城墙仍保存完好。内城则处于核心位置,每边仅0.5公里,其东南角的钩弋夫人庙遗址,虽历经沧桑,但高达2米,宽35米,长45米,依然引人瞩目。
这座遗址曾作为县治长达四百多年,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记忆。
尽管肃宁县九龙柱看似微小,却隐藏着辉煌的历史底蕴——这里孕育了一位传奇皇太后和两位璀璨的状元明星,这样的独特荣誉在全国范围内实属罕见。
这里是赵氏钩弋夫人的故里,这位汉武帝的爱妃,西汉武垣县的瑰宝,因一次偶然的“玉钩掌”现象而得名,以其美貌智慧和出众才艺,晋升为婕妤,更因诞下太子刘弗陵,被尊为母仪天下。
为了防止历史重演,汉武帝做出了艰难决定,但她的影响力并未消散,肃宁县保留了钩弋夫人庙,每年农历四月十八的庙会是对她永恒的记忆,彰显着这片土地的深厚历史情感。
刘春霖,犹如两颗璀璨的状元星,一颗是元朝的学术巨星魏元礼,他以"左榜"状元的荣誉,来自肃宁的才子,学问深厚,被誉为翰林国史院的修撰精英。
《大明一统志》记载了他的辉煌篇章——庚子年间,他以廷试第一的成绩,荣升为翰林修撰,甚至官至礼部侍郎。另一颗则是清代的传奇,刘春霖,末代状元的象征,年直隶肃宁的他,在科举的落幕式上傲然夺魁。
他的名字成为了科举制度消亡前的绝响,世人尊称他为"第一人中的最后一人"。从翰林修撰起步,他的足迹遍布留学日本的法政大学,直至担任过资政院议员、福建提学使等要职。
他为人耿直,热爱园林,醉心于书法,著作《六十自述诗》更是他的智慧结晶。
追溯肃宁的文化瑰宝,这里曾孕育出两位杰出人物:一代权臣魏忠贤,他从河间肃宁的市井崛起,因际遇成为明朝宦官巅峰,掌控朝政,却也见证了王朝的衰落;另一位则是医学巨匠刘完素,金代河间洋边村(今师素村)的智者,以"刘河间"之名享誉医界,他的寒凉派理论和著作如《素问玄机》等,影响深远,催生了"河间学派"。
他们的故事,犹如历史长河中的两颗璀璨星子,照亮了肃宁的历史篇章。
转载请注明地址:http://www.abmjc.com/zcmbwh/9257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