雨后下午,甘肃庆阳市宁县焦村镇任村74岁的杨新锁午觉后,拿起剪刀跟随“大部队”来到苗木基地,开始修剪苗木枝条。
村里人都知道杨新锁是修剪树苗的“好把式”。他手持剪刀时而站立时而下蹲,一会儿一颗颗树苗在他的修剪下挺拔俊俏,一派生机盎然,看不出他已是七十多岁的老人。
杨新锁说,春节期间,在外地打工的儿子和儿媳妇回来后知道他在“打工”后一再劝他。而在田间劳作了数十年的他就是闲不住,每天不到田间地头转转,身体就不舒服。“现在年龄越来越大,不能外出务工还是在地里好,就当锻炼身体了。”
黄土塬上有杨新锁自家的13亩地,自打他记事以来基本上是“靠天吃饭”,在自家的土地里劳作一年付出和回报差距大。“自己种地需要操心,一年下来挣不了多少钱,累得‘够呛’。”杨新锁告诉记者,家中有6口人,儿子和媳妇在外打工,两个孙子在上学,他和老伴将家中的土地流转到村里的合作社,农忙时他在合作社里“打工”赚钱感觉“很美”。
“农忙时1天能挣50元的工资,每年加上土地流转分红能挣多元。”相比自己种地,杨新锁更愿意在此打工。“土地入到合作社了,空闲时间多了自己还瞎着急,现在打打工还能挣点小钱。”
和杨新锁类似,记者在任村走访时发现,任村的田间地头有许多白发老人聚集在一起“打工”。
“家里一共2亩土地,主要种些口粮,没多少经济效益。”69岁的村民范雪梅说,家里经济来源主要依靠儿子和儿媳妇外出务工,而自己只能种地和整理家务,日子比较单调,现在家门口就能打工,而且还是熟悉的农活,“虽然挣钱不多,能给孩子们贴补家用,心里很是舒畅。”
任村党支部书记、民生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杨军介绍说,任村进城务工农民不断增多,留在村庄的大多是老年人,农村劳动力不足的问题日益突出,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经营导致农民增收困难。“家中劳动力缺乏,庄稼收成不好,许多村民放弃了种地,不少优质土地成为荒地。”
年,杨军决定成立农民土地专业合作社,合作社根据村情,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,坚持农民土地承包权不变的前提下,鼓励村民以土地和现金两种方式入股,当年入社农户户口人,入社土地亩。
为了避免市场对于农业收入的影响,合作社商议后决定种植瓜果、药材、苗木三种作物,以盈利弥补亏损,保证村民们的利益,也维持合作社的运行。杨军告诉记者,村民们以土地入股,合作社进行规模化生产、集约化经营,年底享受分红。解决了优质土地成荒地,老年人无收入的问题。同时,留守家中的老人们可以根据身体状况“变身”工人,参加生产劳动获取一定工资收入。
目前,任村七成以上的耕地实现了集约化经营。同时,还可带动近名年长的村民就地“打工”,帮助部分老年人通过劳动再额外获取一定收入。
65岁的合作社老年工作队队长罗秉仁说,在挑选人员时没有硬性要求,只要身体可以承担农活劳动即可,并且可以灵活选择工作日期,每年年底根据天数结清工资。
杨军说,合作社本质更像企业,但最主要的职责并非为赚钱,而是通过分红和劳动等方式保障老年人的生活,减轻该户年轻人的生活负担。
(来源:中国新闻网)
转载请注明地址:http://www.abmjc.com/zcmbzl/3649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