盘点我国古代尤其是明清两代的太监,就会发现很多太监大都来自于一个地区。这就是京畿之地的直隶地区,即今天的京津、河北一带。
明末宦官魏忠贤是北直隶肃宁(今河北沧州肃宁县)人,王承恩是邢台市邢台县人;清代的安德海是直隶南皮(今河北省南皮县)人氏,李莲英是顺天府大城县人(今河北廊坊大城县),张兰德(“小德张”)是天津静海县人。
时间再往前推,其他朝代宦官中也不凡河北人氏的身影。如秦代的赵高也是河北人氏。《史记·蒙恬列传》载:赵高者,诸赵疏属也。赵高原是赵国王室远支族属。据考证,他的出生地也在河北一带。
不仅如此,有人粗略做过一个统计:在我古代最有名的十大太监中,来自河北的几乎占有了一半左右。河北由此成为大家公认的“太监之乡”。
河北自古是“燕赵之地”,多悲歌之士,为何多出太监呢?笔者认为,主要有以下原因:
一是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,河北地处京畿之地。关于太监的出处,有这么一个现象,京畿之地多出太监或宦官。东汉宦官籍贯主要为首都洛阳周边的司隶、豫州、徐州和南阳等地;唐代的宦官出自关中、陇西附近;北宋的宦官则在开封附近。如东汉的宦官兼车骑将军是洛阳人,唐代的成忠是弘农人(虽然唐代有“闽为中官区薮”的说法,但经后人统计,唐代宦官的分布还是北方多于南方,京城附近多于其他地区),北宋的童贯则是京城开封人。从这个逻辑出发,就不难理解京畿之地的河北多太监了。古代社会交通并不发达,外地人到京城谋职业,谁最有便利,毫无疑问是京畿之地的居民。同时,无论在语言上,还是在饮食上,周边居民进京投入到宫廷服务劳役并无障碍。正是由于这个原因,历代统治者招募宦臣都会选择首都之外的邻近地区。
二是历来京畿之地是发展的重点,而附近的地区则是一个诡异的贫困带。加之,京城附近地区人口稠密,产业相对单一,而且是时常受到战乱侵扰,天灾人祸更容易发生。大量的贫困家的孩子为了谋求生路,只好入宫大太监。这也是太监的一个重要驱动因素。
三是明清时期,或多或少都会形成太监专权的现象。很多太监,不说权力有多大,但一定是有权力的,有权力就需要巩固,而巩固权力就培养自己的势力。如同官场的人脉结交一样,太监也需要有自己的职场圈子。在这个圈子里,同乡关系是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。而在宫外,谋求生路的孩童,往往也要势利依附,才有机会入宫当太监。如清代大太监李莲英之所以能进宫就是因为同乡太监沈兰玉的介绍,中国最后一位太监孙耀庭入宫当太监辗转所托之人,也多是同乡。
值得一说的是,明清时期河北多太监并非没有异议。太监在历史上是特殊群体,除了个别留诸史册的之外,大多数人默默无闻,其姓名、籍贯更是无法查证。如明代万历年间的太监有数万之多,他们大多数在历史上没有留下痕迹。河北的人士放在这个大样本中去考量,会不会就显得微不足道了?这也是需要我们深思的。
转载请注明地址:http://www.abmjc.com/zcmbzz/1301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