邯郸市是河北省最南部的一个地级市,在邯郸市下辖的各个县中,就包括了馆陶县。馆陶县很有特点,全县总计30多万人口,分为4个乡和4个镇。馆陶县的县城,位于南馆陶镇,距离山东省的省界很近。在之前的文章中,作者讲过其他省份类似的故事,最奇怪的情况是:馆陶县的老县城北馆陶镇,却留在了山东省。那么,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?今天,我们聊聊馆陶县3次反复划分的故事。

首先,我们聊聊馆陶县的历史。不得不说,馆陶县的历史非常悠久,早在汉朝统治时期,就已经出现了馆陶县。汉景帝的姐姐被册封为馆陶公主,封地就是馆陶县和周围地区。当时,我国还没有行省制度,全国采用了州县两级行政区划。这一模式从秦汉一直延续到了宋朝,虽然也历经了一系列的变化。13世纪后期,元朝逐步消灭了金国、西夏国、西辽国、大理国、吐蕃、南宋王朝等一系列的政权,建立了一个疆域辽阔的帝国。

由于面积辽阔,原有的州县两级行政区划,已经不再符合元朝的管理需要。元朝推行了著名的行中书省制度,把全国划分为10个行省,例如河南江北行省、甘肃行省等等。不过,元朝行政制度还处于建立初期,各方面并不完善。在元朝统治末期,甚至出现了地方长官武装割据的情况。明朝建立以后,对行省制度进行了完善和改革。明朝把全国划分为13个省,由于明朝拥有北京、南京两个首都,因此出现了南北两个直隶区。

我国很多省份的行政区划,都是明朝统治时期确立的,例如河南省、山东省、浙江省等等。清朝入关以后,由于自身并没有多少行政经验,因此大量采用了明朝制度,就包括行省制度。与此同时,清朝定都北京,南京的地位下降,南直隶改为了江南省。后来,又分成了江苏省和安徽省。北直隶地区则改为了直隶省,直隶省就是河北省的前身。年,北伐战争结束以后,直隶省改为了河北省。河北省与山东省的省界,基本上是以京杭大运河为边界的。

不过,大运河横穿两省,大运河两岸地区,出现了两省犬牙交错的情况。从明朝开国一直延续到40年代,馆陶县一直隶属于山东省管理。在近现代历史上,由于军阀混战等一系列的问题,行政区划一直没有进行调整。一转眼到了40年代末期,鉴于当时形势的需要,年,山东省的馆陶县、临清县等地,被划入了河北省,这属于馆陶县的第一次划分。进入50年代以后,战争已经基本结束,我国进入了战斗恢复和发展经济的阶段。

早在近现代历史上,京杭大运河就已经出现了河道失修、淤泥增多等诸多问题,一直得不到治理。随着局势的稳定,我国开始腾出手来治理大运河。但河北省、山东省的管辖区,在大运河两岸犬牙交错。两个省投入了人力物力不同,治理的进度也不一样。为了更好的治理大运河,年,河北省与山东省的行政区划出现了调整。河北省的馆陶县、恩县、夏津县、武城县、临清县等5个县,划入了山东省。

为了补偿河北省的损失,山东省把自己的吴桥县、盐山县、东光县、南皮县、庆云县、宁津县等6个县,划入了山东省。这属于馆陶县的第二次划分,等于又还给了山东省。馆陶县划入山东省以后,归属地曾经发生了几次变化,起初隶属于德州专区,后来又隶属于聊城专区。当时,馆陶县的县城所在地在北馆陶镇,年,馆陶县的县城,从北馆陶镇迁移到了南馆陶镇。因此,馆陶县境内出现了老县城和新县城的说法。年,在山东省行政区划大规模调整的背景下,馆陶县被撤销,划入了旁边的冠县。

但这种行政区划的问题很多,到了年,很多撤销的县重新建立,其中就包括了馆陶县。一转眼到了年,卫运河出现了很大的水患。为了更好的治理大运河,年12月,山东省与河北省的区划又出现了调整。山东省临清市横跨大运河两岸,大运河以西的地区,划入了河北省,并且成立了临西县。馆陶县的大部分管辖区位于大运河以西,也划入了河北省。由于大部分管辖区没有变化,因此仍被成为馆陶县,这属于馆陶县的第三次划分。

至于留在山东省的部分管辖区,根本无法再建立一个县,随后并入了冠县。其中,就包括了老县城北馆陶镇等地。目前,在冠县的管辖区内,仍旧包括北馆陶镇,虽然与馆陶县重名,但隶属于山东省。在年的区划调整之后,临清市的市区,距离河北省界只有2公里多。至于馆陶县的县城,距离山东省的省界,距离也非常近。这些问题都是近现代历史上行政的,形成的原因非常复杂。其实,类似于馆陶县的情况并不是个例,河南省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。

同样是在年,为了治理金堤河,河南省与山东省交界地区,进行了调整。河南省开封专区的东明县,被划入了山东省。与此同时,山东省的寿张县被撤销,并入了范县。为了补偿河南省的损失,范县的金堤河以南地区,被划入了河南省。但是,范县的县城在金堤河以北,范县当然不能没有县城。因此,范县的县城成为了河南省在山东省境内的飞地。这样的情况持续到了90年代,随着经济发展,范县的县城迁移到了金堤河以南。因此,范县也出现了新县城和老县城的说法。类似于馆陶县、范县的故事还有很多,作者在以后的文章中,和大家慢慢聊。



转载请注明地址:http://www.abmjc.com/zcmbhl/4425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