野史八卦,我们是认真的,说书唱戏,你不必太在意。

诗曰:

“青史煌煌逾千年,

功过彪炳万代传;

丰邑自古多秩事,

无限风流驻汉园”。

话说,上世纪后半叶,在今天的丰县首羡镇便集村的南部,有一片巨大而隆起的神秘废墟,荒草漫漫,杂木连天,乌鸦栖息,人迹罕至。

(城南的一处废墟,年范玉友摄于程楼)

明末清初以来,这一带屡遭黄水侵袭,在其他地方,这样的废墟也是屡见不鲜。

但是,这堆废墟却与众不同,具有着独特的历史价值。据祖居在这里的老人口碑相传,这凸起的荒堌是明朝天启年间大宦官魏忠贤的族人魏忠和的庄园,当年这里名叫“魏家庄”。

年开挖西支河时,挖掘了出许多的老砖、木头及腐烂的明代家具等物,更能印证了这一传说。

魏忠贤(~年),河间府肃宁(今河北肃宁县)人。少时无赖,常因欠赌账而受辱,恚(hùi会)而自做宫刑,做了太监。选了这个一本万利的职业。

后,改名李进忠,寓意“尽忠”。

一个男人竟然能“自宫”,的确需要一番勇气。这等人万不可小觑,现代的你身边也有许多男人继承了他的衣钵,只是没有割鸡鸡。

关于他的那些破事,史书上已经泛滥成灾。读者可以自行百度,这里不再赘述。

俗话说,“一人得道鸡犬升天”。魏忠贤在朝当势之时,他的所有三亲六眷都能够跟着沾光,其中有他的族兄魏忠和也跟着狐假虎威,极尽奢华。

当时的魏忠和官居兵部司马,人称外号“魏小官”,便集村有清代的的残碑记载着他的家族世系及来此圈地的过程,此碑解放后破四旧的时候,被修桥使用,现在仍老老实实地在桥下为墩。

当时的便集这一带正是丰县西北部最为繁华富庶的地方,因此魏忠和利用卑劣手段在这一带圈占了大片的土地。

由于黄水的多次覆盖与掩埋,我们无法考量当时的田地数字,古代的村庄在黄土之下,也形成了明代文化层,但至少可以从下面三点看出魏忠和与便集一带的联系。

一是当他占据此地后即将庄名由“荆冢村”改为“魏家庄”,昭告这里已是魏家的天下;在古代,更换村名可不是随便来的,没有朝廷的背景,谁也不敢造次。

二是在这里有他十八亩地的“响场”。

所谓“响场”,就是将地面挖开后,用大缸作为支柱,内系大铜铃,用木板棚上后,再于上复土,轧成打麦场。

每逢麦收之时,石磙辗过,振动铜铃,嗡嗡作响,声闻数里,以此来显示他的家势和财富;

三是在魏家庄西南一里许的地方,有魏兵部家的一片百亩桃园,在这里曾发生过一段故事,被文人编成话本、小说、戏曲流传至今,成为古装梆子戏《马龙记》的故事原型。

《马龙记》的梗概是这样的:

说的是江湖艺人裴信有一个女儿叫裴玉娥,认了个女婿叫马龙,未及成婚就被征兵派到南方来了,多年未有音信。

父女二人为寻求未婚夫马龙,卖艺来到魏家庄。

可是,裴玉娥的容貌被魏忠和的儿子魏英看中,便软硬兼施将裴氏父女留在这魏家庄,给他们看管桃园,意在追求裴玉娥。

裴氏父女明知他们没安好心,但屈于他们的权势只好委曲求全。

魏英经多方施计,玉娥始终是不从。于是魏英恼羞成怒,伺机报复。

恰巧后来桃园失火,魏英将责任推在他们父女身上,痛责之后将其驱逐出庄。

父女二人四处漂泊,后走到一个山上,为了更好地打探马龙的消息,他们父女想出一个主意:占山为王,举起“马龙造反”的旗号,引人注目。

其实,这时的马龙已在朝为一员武将,朝廷得知这一消息后,即派马龙前去围剿。

在出兵对阵的时候,马龙和裴玉娥夫妻相认,终于成就一段姻缘。

词曰:庭前花谢了,行云散后,物是人非。唯有一襟清泪,凭阑洒遍残枝。

(范玉友年摄于首羡镇便集村)

美好的传说毕竟属于过去,再绵长的历史,如果不去充分发掘和利用,也只是空谈而已。

现代人需要做的就是,热爱脚下这片土地,练就一身过硬的本领,建设我们美好的家园。

改编自白光华《丰县那些带有历史典故的村名》



转载请注明地址:http://www.abmjc.com/zcmbyf/4391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