风情沧州之四十三:肃宁·寻找一条逝去的河
编者按:一卷《风情沧州》,让我了解了不一样的沧州,同时也认识了此书的作者吴思妤女士,她笔下城市我都去过,也非常熟悉。今日读之,却倍感陌生,后思之,如人取景,视角不同。征求吴思妤女士同意,自今日起《风情沧州》一书全文将在诗眼看世界刊发,请大家和我一起体感不一样的文化沧州。
吴思妤:沧州广播电台记者,河北散文学会会员,沧州作协副秘书长。作品散见《沧州日报》《小小说选刊》《散文风》等报纸和杂志,作品《酒碗》曾获得首届王蒙文学院全国文学作品大赛一等奖,《蒹葭宛在瀛洲生香》获河北省散文学会第10届河北省散文名作二等奖,沧州市“金恩杯”散文随笔二等奖,“金恩杯”纪念沧州建州周年散文随笔作品大赛三等奖等等,著作有散文集《风情沧州》。
作者语:我是一个典型的家乡控,这里的一山一水,一草一木,都深爱到骨子里。走出沧州,我会不留余力地宣传沧州的美好,维护沧州的方方面面,不允许人们说自己家乡一点不好;走出河北,我也会不留余力地宣传河北的美好,像维护沧州一样维护河北,因为,这里有我的家乡。走过沧州的每一块土地,都会情不自禁地激动,都会情不自禁地想拥抱它。当深情无法宣泄的时候,我只能选择用文字来表达。我爱我的家乡,唯因爱,所以一往情深。
肃宁·寻找一条逝去的河
吴思妤
我走在一条河上,或者说,一条曾经的河,双脚甚至能感受到河的温润。两边高高的河堤,彰显着河的威严。仰视着河堤上千奇百怪的枣树和槐树,看着他们苍老的稀稀拉拉的枝叶,我无法看到这条河的年龄。
我走在这条河上,试图寻出这条河从何而来,又向何方而去。这是一条古老的河。据说,曾经的它,有着不输运河的繁华,那个时候,两岸村庄密布,很多村子因河而得名。熙熙攘攘、川流不息的船,为这个地方带来财富的同时,也带来了南来北往的人气。
“俺们这个村出大官!”沿河而生的村民,站在河堤上,骄傲地说。
我走在这条河上,偶尔,会碰到一小段被腐蚀得看不出形状的土墙。有人告诉我这就是曾经的河堤。我伸出手,抚摸着坑坑洼洼的土墙,试图和它交流。土墙沉默着,瞪起无数双眼睛,看着对它来说太年轻的我。倒是旁边一棵丑陋的槐树,“哗啦哗啦”抖着所剩不多的叶子,极力想告诉我什么。
我走在这条河上,踩着汹涌的河流,感受着它曾经的波澜壮阔,顺着河的方向,被河水推着向前行进,微凉的河水,浸着我的脚心,悄悄告诉我,曾经有多少船如我一般,被河水送到遥远的不知名的地方。
“那现在呢?”
河沉默无语。
我走在这条河上,偶尔会被正在盖着的房子阻挡,被迫绕好几个圈子才能再找到它;偶尔会从建在高高河堤上的一个鸭场走过,听着待宰的鸭子“嘎嘎”凄凉的叫声;偶尔会从一片大棚旁挤过,现在,大棚是主角,这条河必须分出自己大半个身子成全它;偶尔会碰到一个当初千回百转盘旋成的河的转角,如今被污水堂而皇之地占领着……
穿行过无数的偶尔,终于,再也穿行不下去了。这条河蜿蜒的身子,被新修的公路截断,然后,就消失了。其实,也不是消失,再走几里地,就又能看到它。离这个村子或近或远的梨树林,在高低不平的河堤上、河道上,正肆意地生长着。
原本,它们只是老实地在河的两岸生长着。不知什么时候,它们悄悄向前挪了几步,挪到了河堤上,这条河没什么反应。曾经丰腴的河水日渐减少,已经够让这条河烦恼的了。既然没反应,再向前挪几步,挪几步……,日益消瘦的河,默许了它们的行为。
终于有一天,它们,就在这条河上安家落户了。人们踩着高低起伏不定的老梨园,发现其实它并没有以前想象中那么高、那么陡。
这条河把它曾经的隆起和凹凸,曾经的光辉和灿烂,全都掩藏在了梨林的脚下。只有当我们仰望着波涛汹涌的林海,看着那一波一波的涛头、涛底,才依稀可见昔日这条河的壮观。才能知道,原来,这里的梨园有个共同的名字“老唐河”。
站在这条河上,河水无力地摇摆着。事到如今,它们不得不承认,这条河已经逝去。不是每条河都有运河的幸运,千百年来,有多少条河悄无声息地逝去了。
一条繁华的河逝去,总应该有个原因吧!毕竟,有太多依附它而生的人。一位六十多岁的大娘告诉我们,她小的时候,听老人说,在已经干涸的河堤上,曾经挖出过一个站着的死人,头上还顶着两块鲜红的刻着字的砖。老人猜测,也许是为了惩罚他的懒惰,才会有这么古怪的死法。很显然,沿河两岸的百姓是勤快的。然而,勤快的人们,改变不了河的消失。既然改变不了,那就接受吧!
于是,这条河上,出现了树林、庄稼、甚至是房屋,渐渐地,只有仰望高高河堤的时候,人们似乎才能想起,这是一条河。
我走在这条河上,挤占了它半个身子的大棚正敞着口,可以看到里面水嫩嫩、绿茸茸的小菜苗齐刷刷地生长着,给这条古老的河穿上了一件崭新的外衣。细看起来,每株菜苗都娇嫩得一阵微风就可以把它们吹倒,可是,这条河又无言地撑起了它们。站在它们旁边,甚至可以感觉到荡漾的河水,正在把自己全身的力气都输给这些还太年轻的菜苗,空气中,都能听到他们拉着手互相加油的“嘶嘶”声。
我终于找到了这条河。
编者简介
赵志忠,笔名赵刚,号国学守望者,男,年4月生,河北省献县淮镇人。作品发表于《诗刊》《中华诗词》《中华辞赋》等。中国作家协会《诗刊·子曰诗社》社员,诗词中国·中华诗词网年度优秀通讯员,采风网年度十大新闻奖获得者,河北省诗词协会会员,河北省采风学会会员,河北省沧州市诗词楹联学会副秘书长,沧州市新联会常务理事,沧州市作家协会会员,《沧州骄子》编委,《诗眼看世界》创始人,采风网沧州站站长,献县知联会理事,献县新联会副会长、秘书长,沧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七次代表大会代表等。
转载请注明地址:http://www.abmjc.com/zcmbzl/5295.html